就是这么快!剑桥开始发面邀了!
2026年剑桥大学第一封面邀来自国王学院的心理学与行为科学专业!并且数学专业也有同学收到了!
快检查下邮箱,说不定已经有好消息了哦~

不管收没收到面邀,真的要该准备起来了!
“面试官会不会故意刁难?”
“紧张到忘词怎么办?”
“没拿到面邀现在准备太早了吧?”
——这些是每届牛剑申请者的共同困惑。
但从渊学通多位斩获Offer的学员经历来看,牛剑面试从不是“审判式考核”,更像一场与教授的深度学术聊天。
现在牛剑面邀尚未开始发放,但提前拆解这些真实案例中的备考逻辑与应对技巧,正是冲刺成功的关键✅
01
经济学
从新闻聊到模型
G同学(剑桥经济学)的面试经历,完美诠释了“真诚比完美更重要”。
面试刚开场,教授便抛出开放式问题:“最近关注了什么经济新闻?”
她立刻联想到前段时间刚看过的美联储降息新闻,从政策出台背景、对美股估值的影响,到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的连锁反应,条理清晰地展开分析。
这场“聊天”很快深入专业核心——面试官当场给出一道计量经济学模型题,让她计算政策效应的弹性系数。
由于过度紧张,她最初的计算结果明显偏离合理范围,“脑子瞬间一片空白,但马上意识到不能沉默”。她立刻拿起笔,边写步骤边解释思路!
没想到面试官立刻接话:“很好,那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变量能解决这个问题?”
顺着这个引导,G同学提出用“历史降息周期数据”作为工具变量,最终完成了分析。
“后来才知道,教授根本不在意一时的计算失误,他们更想看你如何发现问题、修正思路。”

02
数学
思维过程是核心
Elina(牛津数学)曾最怕“在教授面前出糗”,但提前高强度的模拟训练,让她把面试变成了“解题分享会”。
她的两场面试极具代表性:第一场围绕“词汇定义”展开逻辑辨析,第二场则是定理证明,而后者恰是她在面试模拟中曾练过的类似题型。
“教授没有直接要答案,而是不断追问‘为什么这样定义’‘换个角度会不会有矛盾’。”
比如讨论“‘整数’的定义”时,她先给出基础定义,又补充了数论中的扩展解释,教授立刻跟进:“那如何用这个定义证明奇数加偶数为奇数?”她边写推导过程边解释:“这里需要用到皮亚诺公理的归纳法,因为……”
这种“即时反馈+思路拆解”的状态,正是她在渊学通模拟面试中练出的本能。
另一位牛津数学系的L同学(MAT失误仍逆风翻盘),则更深刻体会到“思维表达”的重要性。
她的第一场面试是手写解题,两道大题层层递进:从数列几何题延伸到逻辑游戏题,每一小问都在引导她搭建解题框;
第二场用Miro白板证明定理时,教授全程只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切入点”“如果条件修改会怎样”。
“MAT考砸后我特别慌,但老师说面试能补回来。”她浸泡在渊学通的面试课程中,反复练习“把思考过程说清楚”——哪怕卡壳也要讲“我现在卡在这一步,因为没考虑到XX条件”。
最终,这种清晰的思维展现,让她逆袭拿到梦校Offer。

03
跨专业申请
从经济到生物
剑桥生物的W同学(从经济转申生物)的经历,彻底打破了“跨专业就没优势”的误区,而核心秘诀是“提前把专业基础夯到极致”。
由于申请方向调整较晚,她从确定生物方向起,就开启了“追赶式准备”:通读大学基础生物教材,整理学科前沿论文笔记,甚至跟着渊学通的生物学科负责人做简单的实验设计练习。
她的面试聚焦“生物进化与生态适应”,面试官从她文书中提到的“耐药菌研究”切入,追问“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耐药基因的传播路径”。

从这4位学员的经历能清晰看出:
牛剑面试的核心要点是学术潜力与交流能力,而这两者都需要时间沉淀。
G同学的经济模型积累、Elina的模拟训练量、W同学的跨专业深耕,都不是拿到面邀后能突击完成的。
如果你还在等面邀,现在恰恰是“抢跑”的最佳时机:
专业知识要提前梳理到大学难度,思维表达要练到“边想边说不卡顿”,甚至要提前熟悉“与教授聊天”的节奏。
毕竟,牛剑Offer从来不是“等出来的”,而是“提前准备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