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牛津大学终于公布了2025年的招生数据——也就是各专业的申请、offer数据,其中还单独给中国大陆地区列了一个数据表——
就2024年和2025年而言,招生整体情况还是非常稳定,但是各专业有什么大变动吗?一起来看看~
注:*代表数量少于或等于3。
01
2025年录取率最高的专业
计算机科学(30.3%)
2025年, 计算机科学专业向中国大陆学生发放了10份Offer,录取率从2024年的6.0%急剧上升至30.3%,成为当年录取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原因分析:
申请池质量与规模变化
该专业2025年的申请人数为33人,低于2024年的50人。申请人数的减少,结合发放Offer数量的增加,表明本年度的申请者群体可能整体实力更强、背景与专业高度匹配,从而显著推高了录取率。
小基数的自然波动
对于计算机科学这类在中国大陆申请总量不大的专业,每年的录取结果受个别优秀申请者和学院招生名额微调的影响很大,导致年度数据容易出现显著波动。
全球竞争下的局部表现
牛津计算机科学在全球的录取率约为9.4%,竞争依然激烈。中国学生30.3%的录取率,反映了该年度中国大陆顶尖学生在全球申请者中展现了极强的竞争力。
02
2025年录取率最低的专业
生物化学(4.9%)
在数据完整的专业中,生物化学专业的录取率最低,仅为4.9%(81人申请,4人获Offer)。
原因分析:
生命科学领域的集中竞争
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科学等专业是许多志在从事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的重要选择。由于医学专业的申请难度极高,大量优秀学生将竞争转移到这些关联领域,导致录取门槛水涨船高。
名额限制与申请量不匹配
牛津大学在这些实验科学专业上给予中国大陆学生的名额相对固定且有限,无法满足持续旺盛的申请需求,造成了持续的激烈竞争局面。
高标准的学术筛选
极低的录取率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表明学校期望申请者不仅拥有顶尖的学术成绩,还需具备扎实的科研实践经历和对学科的深入理解。
03
OFFER率降低幅度最大的专业
美术(下跌12.1%)
美术专业的录取率从2024年的23.5%下降至2025年的11.4%,跌幅最大。
原因分析:
作品集与面试的决定性作用
与依赖标准化考试的专业不同,美术录取极度依赖主观评判。每年申请者作品集的质量和面试表现的差异,直接导致录取率的显著波动。
招生规模小,波动性大
该专业本身招生人数少(2025年35人申请,4人获Offer)。当某一年出现更多作品集格外出色或更符合当年评审偏好的申请者时,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录取率随之大幅下降。
04
2025年申请数最高的专业
数学(454人申请)
数据事实:数学专业以454名中国大陆申请者位居榜首,保持了其最热门专业的地位。
原因分析:
坚实的学科优势传统
中国学生在数学领域普遍具备扎实的训练和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稳定的优质生源池。
广泛的应用价值和职业前景
数学学位是通往金融、数据科学、计算机、理论研究等多个高需求领域的黄金文凭,其培养的核心思维能力被高度重视,吸引了大量目标明确的学生。
相对清晰的选拔路径
数学专业的选拔依赖于MAT笔试和学术成绩,考核标准相对客观明确,使得学生的努力有更清晰的方向。
05
2025年申请数最低的专业
哲学与现代语言(4人申请)
哲学与现代语言等少数交叉专业申请人数极少,仅为4人。
原因分析:
极高的复合学科门槛
该专业要求申请者同时具备哲学学科的深度思辨能力和一门现代语言的高阶应用能力,这种复合型要求过滤了绝大多数学生。
相对非主流的职业路径
相较于理工科和商科,此类纯人文交叉学科在中国的职业发展路径不那么清晰和直接,导致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更为谨慎。
信息与成功案例匮乏
由于申请者和成功录取者极少,市场上难以形成成熟的申请指导体系,增加了后续申请者的不确定性和畏难情绪。
总的来看——
热门专业(如数学)的竞争格局稳定,但申请基数巨大。
部分专业(如计算机科学)的录取率可能因申请池变化而产生剧烈波动,不宜仅凭往年数据简单判断。
高门槛实验科学(如生物化学)和艺术类专业的录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前者源于激烈的名额竞争,后者源于主观评审带来的波动。
小众专业的申请量受限于其苛刻的学术要求和有限的职业吸引力。
对于申请者而言,理性评估自身实力与兴趣,并深度理解目标专业的长期录取趋势与核心要求,是制定成功策略的基础。
再过不久,牛剑的面试季即将来临!
拿到面邀再准备?太晚啦!
牛剑的面试,从来不是“走流程”,而是一场学术思维的高压博弈。每年都有不少申请者等到面邀才开始准备,结果在面试中因思维断层、表达卡顿与offer失之交臂——要知道,牛津面试考察的是你的学术本能,而非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