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LSE官网显示,在2025年招生周期——也就是刚刚前往英国大学读书的这届,LSE共收到约30,000份申请,最终提供了约1,900个课程位置,录取率约6%。

就近几年情况来讲,LSE的录取率还是非常稳定的,没有出现大涨大跌,维持在6-7%之间。
不过这都是最终录取数并不是OFFER数据,毕竟LSE难的不是过Con,而是拿OFFER。
基于此,我们来看看2024年LSE各专业的数据——2025年暂未更新。来看看LSE哪些专业是地狱级申请难度!
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
核心录取数据
中国大陆申请人数:46人
中国大陆录取人数:0人
中国大陆录取率:0.0%
低录取率原因
学术门槛“天花板级”严苛
该专业明确要求A-level需达到AAA且数学必须为A,IB总分38分,同时强制参加TMUA附加考试。TMUA侧重评估逻辑思维与复杂数学推理能力,多数申请者即便达到成绩硬指标,也可能因笔试表现不足被淘汰。
隐性招生偏好限制
该专业长期存在“内部转专业优先”的隐性规则,极少直接招收本科新生。中国大陆学生多直接申请大一入学,天然与招生偏好不匹配,导致直接录取几乎为零。
竞争维度单一且激烈
申请群体集中在“高分段学生”,但专业对“数学深度+应用能力”的要求远超普通高分标准,46名申请者中无人能同时满足成绩、笔试、学术潜力的综合要求。
国际社会公共政策与政治
核心录取数据
中国大陆申请人数:94人
中国大陆录取人数:不超过3人
中国大陆录取率:约3.2%(按3人估算)
低录取率原因
跨学科能力要求“隐形且高”
专业融合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领域知识,不仅要求申请者掌握基础理论,更需展现“跨学科分析视角”——例如用经济模型解释政策效果、用政治理论分析社会问题。多数申请者仅能单一领域表达,难以满足深度融合的要求。
名额稀缺叠加申请爆发
该专业本身招生规模极小(参考同类专业录取比例推测,全球名额或不足20人),2024年中国大陆申请量达94人,供需缺口极度悬殊。2022年该专业申录比已达11:1,2024年竞争强度进一步升级。
文书“定生死”
LSE无面试环节,文书是展现“政策敏感度与批判性思维”的唯一载体。若文书仅罗列经历、缺乏对具体政策的深度分析(如“全球气候政策的公平性争议”),即便成绩达标也会被拒。
金融学
核心录取数据
中国大陆申请人数:81人
中国大陆录取人数:不超过3人
中国大陆录取率:约3.7%(按3人录取估算)
低录取率原因
王牌专业“全球尖子生内卷”
LSE金融专业在全球雇主声誉中稳居前列,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顶尖申请者(如美高藤校预备生、英国私校A*选手)。中国大陆81名申请者需与全球尖子生竞争,“相对优势”被大幅削弱。
“学术+实践”双重门槛
除A-levelAAA(数学A)、IB38分等硬指标外,专业极度看重“实践适配性”——例如是否有金融实习经历、是否参与过建模竞赛、是否能在文书中分析“市场波动逻辑”。部分申请者仅满足成绩要求,因实践背景空白或分析深度不足被筛除。
名额倾斜与资源匹配
LSE金融专业与伦敦金融城企业联系紧密,录取时会隐性考量“职业规划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如是否意向投行、资产管理等领域)。部分申请者职业规划模糊,或与专业培养方向不符,自然难以获得青睐。
最后
都说LSE申请难度高,按道理说她世界排名又不高,凭啥这么“高冷”呢?
一是文商社科专业太顶尖
它不搞全学科,专攻社科领域——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常年稳居世界Top5,是全球文商学生的“圣地”,优秀申请者扎堆,竞争自然激烈。
二是学校规模小、本科名额少
作为英国G5里最小的校,LSE本科仅40多个专业,每年全球只招1900人左右,热门专业甚至只录20-30人,“僧多粥少”直接拉满难度。
三是录取标准难量化,文书太关键
文商科学生难靠竞赛、科研“刷经历”,且LSE不要求面试,仅2个专业强制要求笔试,录取全看“成绩+文书”。
但文书评估很主观,招生官看的是专业理解、学术规划和适配度,没有固定标准,申请者摸不准“命脉”,总觉得“录不录看运气”,进一步觉得它“高冷”。
没错,LSE申请难,但正是因为难,才让它变得更加吸引人,引得每年近3万人争相申请,谁叫它是号称社科排名世界第5的大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