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我们家一直在考虑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的事情(孩子初二),最近问他意见的时候,他同意得很干脆,好像都没怎么仔细想。 于是我细问了下原因,他一会儿说作业少,一会儿说考试少,一会儿说校服好看……怎么都是些不太靠谱的理由。看上去他好像挺适合国际学校的,但根据他的回应我又不太确信,那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判断他适不适合国际学校?是不是孩子自己愿意就可以了? 答: 和国内学校完全不同的教学体制,完全不同课本,甚至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这么多不同,自家孩子到底能不能适应? 一般来说,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理由是和家长不同的。家长通常看重前途、学识、个人塑造等,但孩子想不了那么多,他们看重的往往是更浅显的东西,比如作业是不是更少了,考试是不是更轻松了? 如果是冲着这些原因去的,那么不能太轻信孩子说的“我愿意”。现在,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应该如何理性判断孩子是否合适。 作业少,所以我想去…… 结论:× 考试跟体制内学校比要少,但压力真心不小。经常要做project,写essay。(体制内学校把答案背下来就行了,我们的project和essay真的是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消耗大量的时间,一点点弄出来的。不存在所谓的国际学校没有作业。) 没有essay的时候作业也不少,但在可以弄完的范围之内,只要不拖延就没有大问题。跟中国学校不同,没有老师会提醒你交作业,如果不交老师直接记report然后给零分,超过两次就给detention。 国际学校的课业完成度很多时候取决于孩子的自觉性,所以如果只为了图轻松,那还是不要送他去国际学校了,一定不会自觉完成课业的。 我不想做小透明,想证明自己! 结论:√ 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孩子由于性格原因,或者某种社交原因而在学校得不到重视,原本拥有的才华也被埋没掉了。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位学员就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公立学校,从小就是小透明一个,成绩中上偶尔波动,胆子小,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我很喜欢商科,而且从小家庭环境的熏陶让我懂得了很多,商业触觉非常敏感(这是别人的评价)。以前在初中只要表达自己对于社会或者其他方面一些比较critical的看法,就会被吐槽在装x。久而久之,我就学会了沉默,我开始变得内向。 但是上了国际学校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自由。做各种presentation,essay,video就是我们的日常,我的特长得以体现,不仅没人吐槽我,老师和同学还很赞赏我! 我们时不时会遇到各种“奇怪的孩子”,他们不像同龄人那样循规蹈矩地做功课、做习题,却在做着奇奇怪怪的研究或实验。这类孩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重视很容易被埋没掉,只有放到足够开放和多元的环境里才能如鱼得水。 我讨厌某某学科/老师,我要转学! 结论:× 这一类的转学原因很常见,孩子经常原因讨厌某一门学科或某个老师而想要更换环境。 由于国际课程中的A-level只需要选3-4门课,很多孩子就觉得只要去国际学校,就能逃避原先不喜欢的课程了…… 其实无论是出于讨厌什么,都不能用逃避的方法来解决,如果某一门课程不喜欢,也要冷静下来分析为何不喜欢,以及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样才能找到真正想要的方向。在国际学校里,也不是“凭心情”来选课的,海外院校申请时,有些专业也有对应的学科要求,非学不可。 如果是出于对某个人的讨厌的话,就更不能一逃了之了。国际学校因其包容性而收纳了各式各样的学生,你会遇到更多剑走偏锋的同学,要试着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相处。 在这里,我们来听听一位妈妈的意见吧: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完美的,但是却有接近完美的教育,那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互补。 有些事情需要家庭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要告诉TA世界很大,别人包容你,你也要学会包容别人,孩子的有些“任性”也需要家长来协助纠正,不能任由他轻易逃避。 国际学校不是纯粹的避风港,是更丰富多样的舞台,是一个让你喜欢更多事物,而不是盲目屏蔽的地方。 不是不学习,只是想换个方式学习! 结论:√ 我们所接触的知识面会更加广泛,少了刷题的死板。我以前在公立学校时分数一直不高,中游水平,但到了这里我就成了优等生了。 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一门课ap微积分(分有ab和bc)。这种高难度课程早在几十年前,我妈高中那个年代就取消了,但是这在我们学校仍然是一门炙手可热的学科。我妈一直担心我不肯学,但其实我学得很好,老师讲得很有趣,也不像公立学校时那样一个劲地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