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立国际部的3年:如何在内卷的趋势下另辟蹊径?
留学圈真的越来越卷了!现在的申请季似乎人人都抱着n个国际大奖,超高的裱花分数,还有那些优质的活动资源加持;就连初三学生托福能冲击110+的也比比皆是。
不卷?还有出路吗?
今天申请故事就采访到了一位“躺平”选手。托福没上110,ACT/SAT直接选择test-optional,竞赛一年只参加两个?ta一直认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ta的“躺平”思路吧!
我的背景
录取院校:Boston College
专业方向:生物Biology
所在高中:某一线城市普高国际部
标化:托福106,多邻国135、AP微经4、AP宏经5、AP生物5、AP微积分BC4
竞赛:USABO金奖、CTB全国一等奖
主要活动:流浪动物救助、篮球队队长、新生互助交流会、个人自媒体平台运营
别被他人带节奏
申请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的配速不同,节奏也不同。有人在3小时就能跑到终点,可有的人在迫近6小时的时候才冲线。有的人需要很多能量补给,但有的人也许需要几瓶水就够了。
所以,整个申请过程中,有自己的规划很重要,被他人打破节奏才是大忌。我仍然记得在高二的时候,因为疫情原因,海外SAT考试宣布取消。我们学校为大家争取了考ACT的考位,当时很多同学争相报名,生怕自己再次错过了考裱花考试的机会。
?
当时托福仅仅90+的我犹豫了:ACT到底要不要考?虽然内心的冲动总想让我随波逐流,但最后理智还是战胜了冲动,我选择继续备考托福,直接放弃学ACT,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我的托福还没有达到可以申请大学的分数,托福备考还是我的首要任务。如果同时学习GAC,备考ACT和托福,很可能两个考试都无法获得较好的成绩。
其次,当时很多大学已经宣布2021-2022申请季的学生依然可以采用Test-optional政策,ACT并不是申请的必要条件,托福才是。事实证明,最后“跟风”考ACT的同学大多没有拿到十分满意的分数,也没有递交给大学。
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申请规划,坚持自己本来的计划,不被他人的选择打乱节奏,才是一个理智的申请人。
竞赛活动有取舍
通过对我活动和竞赛的观察,大家不难发现,我的活动和竞赛数量都比较少,但都还算拿得出手。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二个点,活动和竞赛可以“少而精”。
把一两个活动做持久、做好,比泛泛地参加七八个项目要更有优势。参加活动的时候,可以努力去充当团队中的重要角色,或者努力对团队做出贡献。最好不要参加很多社团和活动,却一直在活动中划水。
另外,做活动要尽量持续地进行,比如我列在前文的几个活动,最少都持续了两年。参加活动时间也可以让招生官看出你对它的热爱和恒心。持之以恒地参加活动也能在过程中发掘有意义的故事并写进文书里。
我主要的竞赛只有列在文中的这两个。作为一个“懒人”,我参加竞赛的策略是,一年主攻1-2个竞赛。一年只主攻两个竞赛可以减少准备竞赛的压力,把精力更加集中地放在一两个竞赛上。
在入学的第一年我参加了CTB,第二年主要参加了和自己专业相对口的USABO。在报名竞赛时,可以多考虑自己目前的情况。比如报名USABO时我正在学习AP生物,这两者之间有很多重合内容,让我备考竞赛时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总之,竞赛活动要找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专业对口的、或者含金量较高的来做,持之以恒地输出会让招生官对你更有好感!
好资源需要我们去发现
申请中很多竞赛和活动的资源都是需要自己去发掘和发现的,并不是所有好的资源都会直接分享到你手里。去和其他大佬竞争抢夺那些稀有的活动名额,不如另辟蹊径下面就来分享一下如何自己发掘优秀资源:
校内资源
其实学校内就有一些优秀的隐藏资源,但是老师并不会把每一个活动都直接公布。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和自己对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多加关注。
大家可以随时向科任老师询问,或者向升学指导老师咨询。比如我的高中就和一些国内大学有生物的相关联合项目,包括水质污染,植物杂交等。我通过和课任老师的交流了解到了这些活动,并有选择地参加。
除此之外,做活动时可以尝试寻求学校官方的帮助。比如我创办的新生交流会最开始只是在十几个人的小范围中举办。
经过我和学校老师的协商,第二年我把新生交流会搬上了学校的平台,招募了超过200个同学参加。学校官方的推广可以让活动变得更有影响力,也能推动活动的后续发展。
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也常常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首先可以关注一些网络上的招募信息,比如别人已经有了很好的活动想法,想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如果你也对这类活动感兴趣则可以选择直接加入。
另一种是通过了解别人的活动给自己带来启示。比如我们在外网上看到了一个活动创意,可以尝试将它进行改良并在自己的学校或者community内推行。
如果有迈不过去的坎,那就…换条路走
托福一直是最让我头疼的部分。从90+努力学到106之后,我很难把分数提得更高。在托福反复的折磨下,我的GPA开始有所下滑,对申请的信心也越来越不足。我想:如果真的考不过,不如就先躺平吧。
于是,在距离申请还剩一个月的时候,我放弃托福,专攻多邻国考试。虽然多邻国没有托福的认可度那么高,但是它时间短并类似于闯关模式的考试形式更适合我。
在备考多邻国15天后,我顺利拿到了135分成绩。作为托福的辅助,它能有力地作证我的英语水平,获得大学的认可。
在申请季中,一定要懂得变通。被困难的任务卡住是很搞心态的,有时候不如换个方式达到目的。
小众学校确定不考虑下?
内卷的精髓就是人多,没有人怎么可能卷起来呢?所以每年申请季内卷最严重的学校无非就是那些爆火的女神校:比如NYU,BU,UC系学校等等,都是每年中国留学生最喜欢申请的学校。
在第一轮申请中我选择了申请Emory University,很不幸,这在我所在的这所大佬云集的高中,Emory也是一所爆爆爆爆火的大学选择,至少有五个人申请了它。作为各项指标都不够出色的我来说,遗憾落榜是必然的。
在ED2轮次的申请中,我决定先暂时不关注那些人人争抢的大学,而是关注一些比较小众但教学质量同样优秀的学校。在榜单中我一下就锁定了Boston College,一所低调但是本科教育一流的大学。BC在我们学校可以算是冷门中的冷门,两三年几乎都没有人申请。
在多番比较下,我最终在ED2申请了BC,并最终成功上岸。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要放弃自己的梦校来选择一些竞争力较小的学校。毕竟申请季有很多很多轮次,可以用ED轮来冲击自己的梦校,用EA或者RD校的名额申请竞争力稍小的学校。
写在最后
我一直认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的整个高中和整个申请季都不算过的太累,因为我在大部分时间都做了对自己来说比较“正确”的选择。躺平不等于不努力,而是把比较少的精力投入到几件事中,并耐心地把这几件事做好,既没有让自己过于劳累,也让自己付出的每一分精力都有了回报。
除了防止内卷,我还想告诉大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在准备申请的三四年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否定,但是一定要少对自己说:完蛋我没学上了;多对自己说:继续努力,还有时间。
希望大家都可以规划好自己的申请,做出正确的选择,被理想的大学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