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最近有一种说法:申请只是“外包装”,经历才是“真内核”不能同意更多。2021申请季开启,着急上火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而且想的都一模一样:最后的时间还能怎么“拯救”一下?开始正文前,先看2个案例。他们或许是你我身边的朋友、同学,有或许是你我。
@一直拿不到牛推的Jane
Jane,打算在USC网申开放的第一轮deadline之前先抢个位置。万事俱备,但一直差一封大牛推荐信。
(推荐信人人都有,但有大牛推荐人的比例不足10%, 牛推具有压倒性优势)
因为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只有自己校内的老师,所以推荐信主要是从日常课堂学习出发,课外内容几乎没有;而且大家从老师那拿到的推荐信好像都差不多,但学校里每年申请USC的人太多了......
@为文书头秃的Eric
Eric,SAT已经刷到1500,再提高的空间已经不大,从经济学上讲就是“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GPA、标化成绩等已经很难拉开差距
所以他决定接下来重点打磨文书,可现在却被文书憋出了内伤~准备的时候猛然觉得自己过去3年好像啥也没干,挠秃了头也想不出还有啥可以说的经历了......
问题看起来五花八门,实质却只有一个:怎么才能说服招生官给你发offer?
如何有逻辑地说服招生官给你发offer?
逻辑很简单:弄清楚招生官青睐什么样的申请人并且证明自己就是,而且各大学青睐的申请人已经写在了官网上。
耶鲁大学官网对于申请人的描述
招生官所期望的各种能力素质是申请这场选拔性比拼的最高准则。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各类背景提升活动,特别是科研背景提升活动越来越受到申请人和各大名校认可?
因为通过一个优质的科研项目,可以锻炼并体现多种能力素质(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等等),同时帮助积累文书素材,收获大牛推荐信,发表学术论文等多种申请材料。是一种“投入产出比” 非常高的选择。
科研项目经历是对已有申请背景的加强,正如之前Eric小伙伴面临的问题:招生官最为看重的学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环境(也就是当前学校和课程体系),平时成绩,标化考试成绩反映。但当以上3方面已经无法改变或者没有多大提升空间的情况下,参加优质的科研项目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如果申请背景存在明显的短板,优质科研项目所起的作用就类似于“一俊遮百丑” 。
在申请准备材料中遇到的很多困难,比如Jane拿不到大牛推荐信,Eric憋不出文书,实质上是自身履历背景的匮乏。这时更需要优质的项目经历,积累文书面试素材,开拓人脉,增加和大牛共事的机会。
因此,想要有逻辑地说服者招生官给你发Offer,你得需要寻找起优质的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