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请选择

IB文学卷一诗歌篇分析

来源:渊学通      发布时间:

  今天为大家分析IB文学卷一诗歌篇。

  四篇真题

  大学的时候,当代文学老师课上让我们观看《红白蓝》三部曲,看完之后,大家心神恍惚,说不清内心的感受,但知道这是好电影的气味。

  IB中文A试卷中出现的诗歌,读完之后,第一感觉,也是如此。

  只是考场上需要你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这种感受描写清楚。

  篇幅有限,我们无法对历年真题一一讲解,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四篇诗歌,它们是:《老房子》(SL/2013/05),《水杯和陶罐》(HL/2016/05),《都市的满月》(HL/2012/05)以及《等巴士的人》(SL/2017/05)。

  四篇诗歌由易到难,希望能够一步一步为你总结出考场诗歌分析论文写作的套路。

  诗歌一:《老房子》

  在乡下,可以随处看到那些老房子,它们静静地散落在大地上,仿佛是什么人对大地的嘱托

  就那么默默地坚守着,一座老房子和时间较着劲,一遍遍掏空自己,是老了,一座老房子已承受不起命运的抚摸:风雨来临时总有隐约的疼痛袭来,偶尔有几只麻雀,飞进来,又倏地飞出去,像是老房子的心骤然一跳,  一阵风吹来,那些曾经的叹息,哭泣和笑声在墙角落叶一样回荡着,一座老房子前总坐着一位老人,仿佛是另一座老房子,空空地等待着什么.

  之前我们提到过,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是IB中文试卷选题永恒的热点,尤其中国乡村,这点在诗歌卷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老房子》,《老站》,《我站在远处看见了故乡的桥》都是此类的代表。

  诗歌的分析主要抓住:意象+结构+手法

  意 象

  意象这个概念,往深了讲,可以写一本书。

  但对考场写作而言,只需知道,意象基本等于诗歌写了什么东西。

  比如这首诗歌,我们罗列其中的名词:

  乡下、老房子、大地、风雨、疼痛、麻雀落叶以及老人

  读完这串名词,你肯定知道老房子和老人是主要意象。

  但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老房子会掏空自己?会疼痛?会有心?

  往前想一步,基本猜到,老房子就是老人,是一个个散落在大地上,在乡下生活的留守老人。

  理解了这点,整篇诗歌的主题迎刃而解。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一个意象不好理解,既麻雀,它具体指代的是什么呢?

  当一个意象不好理解的时候,我们调用一下自己的常识,麻雀是什么样子?

  叽叽喳喳、飞飞跳跳,

  我们经常将哪类人比喻成麻雀?

  要么是聒噪的长舌妇,要么是活泼的小孩子。

  结合诗歌的内容,麻雀飞来飞走,老人的心都会骤然一跳。

  基本确定应该是小孩子,他们偶然会从大城市回到乡下,看望留守老人。

  结 构

  这篇诗歌的结构清晰,总共五个段落。我们进一步概括,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三四段为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散落在乡下大地的老房子代表乡村的留守老人,他们默默坚守着、一遍遍地掏空自己,不求回报地为大家遮风挡雨。

  第二部分:日日夜夜的等待中,老人不敌岁月的摧残,变得虚弱,时常伴有虚弱的疼痛。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就是晚辈们回来探亲,虽然短暂,但老人的心仍会骤然一跳。

  第三部分:老房子四周的一阵风勾起了往昔岁月的叹息、哭声和笑声,老人坐在角落里,空空地等待着 开放式的结尾让我们思考千万留守老人心中的等待究竟是什么。

  手 法

  拟人是这首诗歌最突出的写作手法。虽然老房子这一意象贯穿全文,但实则代表千千万万生活在乡村的留守老人。

  一座座破败的老房子的背后是一个个孤独的留守老人,他们掏空自己,默默坚守,最终空空地等待着。

  总的来看,这首诗歌非常简单。只要搞清楚老房子代表着老人,所有的思路就打开了,考场上写出一篇千多字的鉴赏文章,不是难事。

  诗歌二:《水杯和陶罐》

  开始时她是一只透明的水杯,后来她变成了一只陶罐。开始她就摆在那张桌子上,在干渴的阳光下,安静而温润,等着大胆的触摸和亲吻。

  她那么光滑、美丽,被她滋润过的喉咙能够述说爱情的痛苦和甜蜜。

  现在她蹲在那个角落里,粗糙、阴暗,没有人注意和那些生活的杂物放在一起,自己也装满杂物:盐,腌萝卜或干肉。她看上去就像一个谜,没有人去猜,也永远猜不透。

  小说家用一本书写就的《一个女人的史诗》,诗人用了短短三段诗就解释通透了,为我们展现了女人从水杯到陶罐的一生。

  意 象

  诗歌中蹦出的意象,如下:

  水杯、陶罐、桌子、阳光、角落、生活的杂物、谜。

  同样地,我们也明白水杯和陶罐是主要意象。

  诗中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水杯呢?

  干净透明,在阳光下,安静温润,光滑美丽,渴望爱情。

  基本上,就是一个涉世未深、干净透明的花季少女,懵懵懂懂,憧憬爱情。

  又是一个怎样的陶罐呢?

  粗糙阴暗,在角落里,嘈杂混乱,谜一般参不透。

  哦,我们知道阳光下的少女,在人间烟火气中,一步步走向了粗糙阴暗的角落。流逝的光阴,弄人的造化都汇成最终无法解释的谜,生活之谜让我们每个人都猜不透。

  结 构

  这首诗歌的结构也不复杂,最整齐的总分总。

  开篇统摄全文,交代了她的一生,从水杯到陶罐。

  紧接着,在最初的开始,她犹如一个透明的水杯,在干渴的阳光下,安静温润地等待着触摸和亲吻,渴望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镜头再一闪过,来到了现在,在粗糙、阴暗的角落中,她成为了一个陶罐,各种生活杂物填塞其中,盐、腌萝卜、干肉这些历经风霜、失去活力之物,残酷地映射着步入中老年的妇女大妈。

  而最终,生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谜团,没人猜得透。

  手 法

  对比是这首诗歌最突出的写作手法。开始的水杯与现在的陶罐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飞逝的光阴和人生的感悟,更是直观的向我们展示了从少女到妇女的人生历程。

  人都会面临衰老,会失去年轻的外表,会被推向无人注意的角落,穿过时光的重重迷雾,最终生活会将我们打磨成一个个陶罐,厚重坚硬,沉稳地应对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总的来看,这篇诗歌难度也不算高,意象鲜明,结构清晰,考场上写出一篇不跑题的分析文章,不是难事。

  诗歌三:《都市的满月》

  写着罗马字的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代表的十二个星;绕着一圈齿轮。夜夜的满月,立体的平面的机体。贴在摩天楼的塔上的满月。

  另一座摩天楼低俯下的都会的满月。

  短针一样的人,

  长针一样的影子,

  偶或望一望都会的满月的表面。

  知道了都会的满月的浮载的哲理,

  知道了时刻之分,

  明月与灯与钟兼有了。

  这是一首非常现代的诗歌,当我看到,作者名字:徐迟,心头一惊,他不光能写出政治正确的《哥德巴赫猜想》,也能如此细腻的描绘出月夜下的摩天楼,三十年代大上海的夜晚与今天的维港也相差无几。

  意 象

  言归正传,我们分析意象,先罗列出诗中的名词:

  罗马字、星、齿轮、满月、摩天楼、人、影子、灯、钟。

  就算我们不清楚诗歌要表达什么,但当这些名词依次罗列开来,我们脑中自然会出现都市的夜空下,闪烁的星星,晃动的钟表,匆匆的行人,飞逝的光阴。

  进一步,我们就理解了题目中都市的满月实则代表贴在都市摩天楼上的时钟,罗马字和齿轮暗含着都市生活的严格秩序。只有现代生活,人造的时钟,才会产生没有变化的夜夜的满月。每当路上的行人抬头望着钟表的表面,内心都会思考自己与时间,短暂与永恒之间的问题。

  结 构

  这首诗歌的结构简洁清晰,开篇点题,十二个罗马字和齿轮让我们不难猜到是钟表。接下来,诗人更进一步的点明夜夜的满月是贴在摩天楼上的机体。

  之后,诗人描写了行人仰头看钟表的细节,夜色下,人像短针,身后拖着一个长针般的影子,至此,天上的月亮,摩天楼上的时钟,倒影下的行人连成一串。

  诗歌的最后升华了主题,时钟最终会引导人们思考个体与时间、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宏大话题。

  手 法

  象征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作手法,时钟象征着天上的月亮,流逝的光阴。

  天上的月亮,投射在人间,便是摩天楼上的时钟。自然界中的月亮,有阴晴圆缺,盈满浮亏,人间的钟表则是夜夜满月,齿轮转动。

  钟表是最具现代性的物件,它将流淌的时间切割成一分一秒,规训着世人按部就班,从而明白了时刻之分,也反思着阴晴圆缺所浮载的道理。

  《都市的满月》的难度明显高于前两篇,时间、人生、短暂、永恒都是充满哲学思辨的论题,上边的分析只能提供一种思路,好的诗歌永远常读常新,充满无限解读性。

  诗歌四:《等巴士的人》

  早晨的太阳照到了巴士站。有的人被涂上光彩。他们突然和颜悦色那是多么好的一群人呵。光

  降临在

  等巴士的人群中

  毫不留情地

  把他们一分为二

  我猜想

  在好人背后

  黯然失色的就是坏人。

  巴士很久很久不来。

  灿烂的阳光不能久等。

  好人和坏人

  正一寸一寸地转换

  光芒临身的人正在糜烂变质。

  刚刚委琐无光的地方

  明媚起来了。

  神

  你的光这样游移不定

  你这可怜的

  站在中天的盲人。

  你看见的善也是恶

  恶也是善。

  初遇此诗,来自挑战。学生一坐下,摊开这首诗歌,让我看看,讲讲。

  她似笑非笑的嘴角掩饰不住心中的得意,我故作淡定的讲解基本暴露脑里的空白。

  时至今日,我对这首诗也不是完全理解,作者王小妮自己也坦白道:写诗写了20多年,对于诗我还是说不清。

  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按照意象、结构、手法的套路整理出头绪,完成一篇考场文章。

  意 象

  诗中出现的意象包括:

  太阳、巴士站、等车的人群、好人、坏人、光、神和盲人

  意象背后的深意我们先搁置不谈,就按照这一群意象组,我们也能勾勒出一幅画面:早晨的阳光照向等巴士的人群,他们平静满足,和颜悦色的等待着巴士。光影的变化让阳光之下的面孔愈发明亮,让阴影之下的面孔愈发暗淡。巴士久久不来,光影的变幻让我们陷入对善恶的思辨中,何为善?何为恶?光影的游移不定对照善恶界限的模糊暧昧,让人猝不及防,却也无可奈何。

  结 构

  这首诗歌四小节,四部分。甫一开篇,通过日常化的语言引入等巴士的场景,阳光下,巴士站的人群,幸福平静地等着巴士。每个人的脸上都涂上光彩,都是那么的和颜悦色。

  紧接着,写到光的降临,阳光照耀在不同人的脸上,将每个人的面孔一分为二,明亮的面孔也许对应着好人,黯然失色的恐怕就是坏人。

  慢慢的,路上的巴士很久不来,头上的阳光不能久等,光影的转换,让原本光芒临身的人开始糜烂变质,让原本猥琐无光的地方逐渐明媚起来,善恶的转换悄然发生着变化。

  最终,诗人发出了天问式的道德质疑,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到底何为善?何为恶?两者的界限在哪里?是不是更多的时候,两者互为因果?当我们的心灵蒙蔽之时,我们所看到的善也是恶,恶也是善。

  手 法

  日常生活的智者表达是王小妮诗歌的突出特点,《等巴士的人》也不例外。

  日常化的情景和口语表达是这篇诗歌的灵魂,以等巴士这一最为平常的场景切入,贯穿着多么好的一群人,好人背后就是坏人,巴士很久很久不来等不温不火的语言,自然真实却又健康有力,在从容平淡中道出灵魂的隐秘感受,在光影变幻中,思考着人世间善恶是非的轮回报应。

  题外的话:王小妮的诗歌语言看似平淡简单,但在其丈夫徐敬亚的散文《我的诗人妻子王小妮》中,他深情地回忆到妻子的写作:她莫名地具有在黑暗中写字的本领,尽管写出来的字第二天无法辨认,她甚至在黑暗中用左手摸写,以至于把那黑暗中的蝌蚪写上了床单从中,我们切实感受到每个平凡字词背后历经的冥思苦想。

  四篇诗歌,由易到难,文中提供的仅仅是我的思路。马东那句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的流行语,放在诗歌分析上,再贴切不过。但不管怎样,考场上,抓住一条思路,一气呵成。千字的分析文章,练多了,也不难,都是卖油翁那句,无他,唯手熟尔。

升学能力评估

版权所有:上海渊学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53888号-10
在 线 客 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