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学籍是一份与学生学业攸关的证件。
学籍=学生ID
作为一名学生,学籍就是你的学生ID,你的身份,升学、考试经常会用到,跟身份证一样重要。
以至于到了高中阶段,许多体制内的家长给孩子转轨国际学校时,听到一句没有国内学籍转身就走,认为这所学校不正规,没有办学资质。
其实这些都是误解。那么,
如何正确理解学籍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国际学校所讲的没有学籍?
入读国际学校后还需不需要国内学籍?
在了解以上这些问题以及消除误解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
到底什么是学籍?
根据国内百科的定义:
学籍是指一个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资格,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专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拥有该校学籍的学生享有使用该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的权利。
档 案≠学 籍
有许多人误把档案等同于学籍,其实这是不对的。
档案是跟随终身的,从学校大学毕业之后仍然会用到,但学籍只保存在学校,是你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记录册,两者截然不同。
学籍的最大用处是什么?
学籍的主要功能在于记录。学籍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
这里注意两点:一,学籍是学生入学的结果,不是前提条件。二、非本学区的学生本校一律不予建立相应学校学籍。
没有高中学籍会怎样?
有些家长认为没有高中学籍是不能参加高考的,其实这也是误解。
参加高考有两种身份,一是在校的应届高中生,一种是社会青年。
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应届考生的报名可以在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报名程序比较简单,有些环节、步骤可以由学校统一去完成;而社会考生从报名起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的程序都得自己去做或家人去帮你完成。
总结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体制内的学籍不是决定升学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是限制条件。例如,学籍在江苏的考生是无法在上海高考的。
体制内的学籍最大作用是记录,高中没有学籍依然可以参加体制内的高考,考取国内大学。
放弃体制内学籍的最大影响是没有高中毕业证。
那么,有些国际学校宣称的可以获得中外两国政府教育机构分别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什么是国际学籍?
国际学籍,是学生在国外学校身份的一个有法定证明和保障。就读这些学校国际课程的学生,注册该校高中学籍。在上海,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高中可以颁发双毕业证。学生可同时拥有中外双重学籍,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中外两国政府教育机构分别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拥有双学籍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国内高考。
放弃国内学籍对学习国际课程的高中生意味着什么?
据不完全统计,学习A-level课程、IB课程、AP课程或者就读国际学校的学生,70%以上目标是国外大学。
而申请国外大学对国内的学籍没有要求。
以英联邦为例,如果是A-Level课程学生,申请大学需要需要3-4门A-Level成绩,无学籍要求。除英联邦之外,申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绝大多数大学对国际课程学生也没有学籍的要求。
已经就读国际学校/课程,但又想参加高考怎么办?
同时申请国内和国外的大学,国内学籍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在校生没有学籍是无法报名参加国内高考的。以上海国际学校为例。上海市教委认可的21所国际课程试点学校的一个优势就是:学生可以注册国内学籍,理论上毕业的时候是既可以申请国外大学,也可以参加国内高考,申请国内大学。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学生申请国内大学(或中外合办学校)仍旧要用高考成绩,而不能用国际课程的成绩。(除非你有外籍或港澳台身份)
学习国际课程半年到一年后,是否还能转回体制内学校,注册国内学籍?
很多体制内转轨国际课程的学生会在入读的半年或者一年后,发现跟不上,又想转回体制内学校。这时候家长最担心的是:一旦选择国际课程,是不是没有退路了。这个担忧是正常的。不过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常见问题及解答》中明确说明: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常见问题及解答》
转接学籍或新建学籍是招生入学的后置程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不应将学生之前有无学籍或学籍是否已转至接收地作为确定入学资格的必要条件,不得以学籍问题为由拒收学生。
也就是说,如果学习国际课程觉得适应不了,还可以回去留级重读。
转学完成后,学籍状态会变成在校生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休学状态的学生,须在原就读学校办理复学手续后再办理转学手续。
所以,即使在国内学校办理了出国、其他离校、退学、休学的家长和学生也可以完全放心。
给A-Level学生家长的建议:
1、如果下定决心送孩子出国留学,那么不需要担心学籍问题,只需要提早规划学习国际课程,考到最好的课程成绩。因为学籍对国外的大学申请几乎没有影响。
2、如果没想好是否要送孩子去国外念书,想留个国内学籍当退路,可以去国际学校试学半年到一年,不行再转到体制内学校留级读一年。但是我们不建议这么做,因为国际课程与体制内的课程体系不同,两套课程体系的过渡与适应非常耗费精力,不仅压力大,也不容易学出成绩,最终结果可能只是浪费了一年时间。